加入宏谱福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纳米乳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来源:admin 时间:2020-07-21 13:32:11阅读:

王贵弘教授与厦门医学院医疗技术系,厦门天然化妆品研发工程中心,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合作发表文章《纳米乳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纳米乳是一种低黏度、各苘同性、热力学稳定、外观澄清透明的均相分散体系,多为粒径小于lOOnm大小均匀的球形。纳米乳制备 简单、安全性高、可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提高药物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同时还具有缓释和靶向作用。因此纳米乳技术在食品工业、 化妆品工业、生物技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医药界学者的极大兴趣。作为一种新型的载药系统,纳米乳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本文章主要针对纳米乳的制备方法进行概述。


(一)高能乳化法

高能乳化法制备纳米乳主要有三种方法:剪切搅拌乳化法、高压匀质法、和超声波乳化法。剪切搅拌乳化法和高压匀质法适合大规模生产,剪切搅拌乳化法利用特殊设计的高剪切均质乳化机转子和定子,在电机的高速驱动下,产生的高线速度和高频机械效应,生成纳米乳。高压匀质法在工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是让粗乳液经过工作阀,在高压条件下产生强烈的剪切,撞击和空穴作用得到纳米乳。一般的高压匀质机工作压力为50~350MPa,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并获得液滴粒径最小的均匀流体。超声波乳化法不适合制备大量的样品,超声波乳化法法制备的纳米乳粒径一般小于剪切搅拌乳化法和高压匀质法所制备的纳米乳,乳剂的分散度主要受超声频率和超声时间的影响。使用时要注意避免探头发热产生的铁屑进入药液。虽然高能乳化法受表面活性剂种类选择的限制较少,但是这些方法往往需要较为昂贵的专业设备,较高的成本与不可忽视的冷却问题限制了实际应用。

(二)低能乳化法

2.1相变温度法(phase inversion temperature,PIT)

PIT法主要适用于将聚氧乙烯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制备纳米乳的工艺中,利用了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相转变温度时自发曲率为零以及非常低的表面张力这种特殊性质来促进乳化,无论是由O/W型乳液向W,O型乳液的转变还是由W/O型乳液向O/W型乳液的转变,都能促进细微分散乳滴的形成。除温度外,其他参数如pH值、盐浓度等也会对整个制备工艺产生影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乳滴的聚结速度非常快,如在相转变点停留的时间过长,加热或者冷却的速度不够快,容易导致分散乳滴合并,最后制备的纳米乳不稳定或形成的乳液粒径过大。龚明涛等睬用相变温度法,以磷脂为乳化剂成功制备了羟基喜树碱纳米乳注射液,大大提高了其抑制癌细胞的能力,使纳米乳成为难溶性喜树碱类抗肿瘤药物极具潜力的药物传递系统。

2.2相转变法(phase inversion composition,PIC)

 PIC法是在温度不变时,改变体系中水相所占的百分比来达到相转变点,从而形成纳米乳。具体步骤是室温下将表面活性剂加入到油相中溶解,缓慢加入水相形成W/O型乳剂,随着水相比例的增加,改变了其中表面活性剂的曲率,连续相由油相变为水相,形成了O/W型纳米乳。另外,一些文献中提到,可以向体系中加人助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通常是多元醇,可以调节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在O/W型纳米乳的制备中十分常见。由于该法能够在室温下大规模生产纳米乳,且不需要加热和使用有机溶剂,因此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2.3自乳化法

自乳化是将油相和水相混合,油相的成分会对纳米乳的自动乳化和乳剂的物理化学性质产生极大影响。当有机相和水相的混溶性较好时,自乳化的速率最大。油的黏度、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以及油相与水相的混溶性等能够决定自乳化法制备纳米乳的质量。乳化过程的自发形成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和结构、油水界面黏度、界面张力、乳剂相转变区域和体积黏度等因素有关旧。


纳米乳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以其粒径窄小、性质稳定等独特的优势在医药、食品及化妆品行业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内虽然对纳米乳的基础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个别产品上市。制备纳米乳最重要的除了处方组成外就是纳米乳制备工艺,它可以影响到纳米乳的粒径及其性质。目前常用的纳米乳制备方法都有其不足与限制。因此,除了对新型高效低毒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研发外,对已有制备方法的改良以及对新制备方法的开发也必不可少。随着纳米乳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纳米乳将会在医药学领域以及其他领域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价值。


论文链接:http://lib.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671245993